南港地價為何那麼高?原來跟人行立體連通系統有關!!

「人行立體連通系統」在「台北市東區門戶計畫」中,被視為塑造南港地區宜居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,該連通系統途經之處,無論是公共建設,還是私人開發案,都須配合完成這條全長約3.56公里的空橋,也造成南港地價持續上漲的原因!

在此願景之中,這條全年開放的系統,由東至西,將串聯南港展覽館、南港車站,乃至於北部流行音樂中心,整條軸帶包含一般住宅、社會住宅、百貨商場、會展場館、辦公空間,以及大眾運輸,幾乎將個人的不同性質日常活動,都連結在一起。

東區門戶計畫為何?

臺北市政府於民國104年啟動「東區門戶計畫」,立基於南港五大中心的發展基礎,以南港車站三鐵共構站區為核心,冀透過地區產業、空間與動線的整合連通,帶動地區新創產業經濟發展,改善整體都市生活環境,吸引青年定居。

在「東區門戶計畫」的發展願景擘劃之下,結合大眾運輸導向都市發展概念,計畫藉由立體連通系統之設計,來強化南港車站及國家會展中心、南港軟體園區、北部流行音樂中心、國家生技園區等公共建設間之連繫,並搭配人行動線整合規劃,導入都市活動以創造地區活動熱點與多元活動的街道空間,提升地區人流流動並建構人本、安全友善的人行環境。

 

人行立體流通系統為何?

根據南港區都市計畫,以南港車站為核心,西達北部流行音樂中心、北達捷運南軟站、東抵南港展覽館,南至忠孝營區生技園區,全長近3.56公里,可串聯三處捷運站、南港台鐵高鐵站。「人行立體連通系統」在「台北市東區門戶計畫」中,被視為塑造南港地區宜居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,該連通系統途經之處,無論是公共建設,還是私人開發案,都須配合完成這條全長約3.56公里的空橋。

 

人行立體流通系統的好處為何?

空間立體可增加利用及移動效率

「空橋」其實是一種「空間立體化」的都市設計策略,這樣的策略,在20世紀後,成為國際主要城市的發展主流。

 

目前的狀況:人口、屋舍及既有建設過多

一方面,人口、屋舍及既有建設過多、素地不足,城市空間已經很難繼續橫向擴展;另一方面,「緊湊城市」的規劃趨勢也在近年興起,相較於不斷地往外蔓延,在保留足夠開放空間、滿足不同生活需求的前提下,將開發集中在特定區域,反而能減少資源的過度耗損。

 

空間立體化的兩個方式:垂直與水平

「空橋」就是在「空間立體化」的背景下出現的產物。不過,其實「空間立體化」的形式非常多樣。在一般的居住、辦公層面,向上蓋高樓、向下挖地下層,能讓人口集中在同一基地、但立體分散在各層樓,增加土地利用效率。

而在「移動」方面,地下連通道、「走在半空中」的空橋、天橋,乃至於軌道、快速道路的地下化、高架化,則讓「移動」多了不同層次的可能性,行人、汽機車、捷運可以在不同「樓層」平行移動,不會成為彼此的障礙。

 

傳統天橋出入占空間,空橋把點連成網

值得注意的是,過去常見的人行天橋、地下道,的確也是提供立體化移動的重要交通設施,不過,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,和近年興起的「空橋」不太一樣的是,該類設施常是「點對點」的:在平面層設置出入口,進入第二層(或地下層),穿越馬路後,再來到另一處平面層。

 

過往出入口會佔用道路

但是這種出入口一般來說,會佔用不少道路(尤其是人行道)空間,城市中這種「點對點」的設施一多,反而讓平面空間無法被有效利用。這時「空橋」的使用,便能大幅解決這樣的問題,因為空橋的出入口通常是設置在建築物的二樓以上,並不會佔用到平面空間。

而且,相較於天橋的點對點「連結」,空橋所構成的,還是是一種「網絡」,像是東區門戶計畫中規劃的空橋,就是由休閒、辦公、居住、交通等不同生活機能交織出來,甚至還有引導消費人流的附加作用;相較於天橋滿足有目的性的「移動」,空橋或許可能成就日常生活中、不一定具特定目的的「漫遊」。

雖然東區門戶計畫中的「人行立體連通系統」,目前僅有經貿段、北流一帶完成零星數條空橋,但當前的規劃已經讓我們對未來的城市可能性,又多了一層想像。

延伸閱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